- 時間:2021-08-10
- 點擊:20
- 來源:甘肅日報
王玉珍 王國興
要注重總體規劃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合理規劃各類資源,使資源的效能發揮到最大限度。
推進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依托電商渠道集合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實現目的地資源與市場的精準對接,不僅能豐富鄉村旅游內容與形式,助力鄉村旅游發展,而且可拓展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帶動農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做好頂層設計,出臺扶持政策。頂層設計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從系統的角度,統攬全局,統籌考慮融合發展的各要素、各層次。頂層設計要注重總體規劃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合理規劃各類資源,使資源的效能發揮到最大限度。要注重頂層決定性,即采用自頂向下的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突出核心理念與整體目標,強調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要注重整體關聯性,使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中涉及的各要素、各實體之間圍繞實現目標形成有效的關聯、匹配和銜接。要注重可操作性,目標要明確,實施思路清晰,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同時,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是跨產業、跨領域的有效聯動,為保證融合發展的有效性及可持續性,政府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加以引導和扶持,從而激活動能,達到預期目標。
選擇合理的融合模式并不斷創新。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關鍵問題之一是選擇有效的融合模式。目前主要的融合模式有鄉村旅游主導模式及農村電商主導模式等。其中,鄉村旅游主導模式是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為主,并將農村電商滲透其中,適應于鄉村旅游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通過該模式的推進,一方面使鄉村旅游的內容更豐富,增加體驗感與參與性;另一方面通過農村電商平臺大力宣傳鄉村旅游資源,實現相關旅游產品及服務的網上預訂與個性化定制,同時帶動農特產品的銷售,提高當地農特產品的知名度與銷量。農村電商主導模式是以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為主,并將鄉村旅游滲透其中,適合農村電商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該模式可通過網絡大力宣傳當地鄉村旅游項目,以農村電商的優勢帶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梢?,兩種模式各有特點,甘肅省在開展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過程中,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式,并依據當地的優勢及特色不斷創新模式,尋求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建立完善的農旅電商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進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需要政府牽頭建立權威的、統一的農旅電商融合的一體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首先,由政府及相關部門牽頭,以提高該平臺的權威性與可靠性;其次,確保該平臺功能的系統、全面性及形式的多樣化,并將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應用及時融入其中,緊跟時代發展的前沿。從功能方面來看,該平臺并非是對當地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的簡單介紹,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使之成為能給各類經營主體、游客、政府部門等提供綜合服務的一體化平臺。從形式上來看,該平臺廣泛使用多種媒體豐富網站內容,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多種手段宣傳當地鄉村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及民風民俗,并提供立體化的信息互動體驗及專業的個性化服務。同時,通過該平臺可將區域內外的優勢資源全面整合起來,進一步推進智慧旅游的建設,實現農村電商與鄉村旅游之間的全面整合,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
加強鄉村旅游項目設計。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的基礎是要依據當地的特色與優勢設計出融觀光、休閑、度假、體驗、購物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項目。鄉村旅游項目的設計要強調鄉村性。鄉村旅游項目設計要充分利用原始的自然風貌、淳樸的民俗民風、新鮮綠色的農特產品形成差異化,從而吸引到更多游客。鄉村旅游項目的設計要重視體驗性。參與鄉村旅游的游客絕大部分來自于各大城市,其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感受與體驗農村地區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及農業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因此,鄉村旅游項目要將農業休閑化,讓游客在播種、澆水、除草、采摘等過程中進行體驗,做到真正的身心放松。鄉村旅游項目的設計要重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都代表了地方的特色,是開展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因此要站在戰略的高度,注重其發展的可持續性,避免過度開發與利用。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與農村電商融合發展中涉及的基礎設施包括:信息網絡、交通設施、物流配送等。信息網絡的通暢是開展電子商務的基礎,為了方便游客及時瀏覽信息或者在線訂購,務必要加強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建設。要完善鄉村交通設施建設,包括村內外道路、停車場、指引系統等,保證車輛和游客易進易出。要改善農村的衛生狀況,包括廁所、垃圾污水處理、道路清潔維護等,營造鄉村青山綠水的美麗環境。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與各大物流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形成“大物流+地方物流+自建物流”的組合,系統解決農村電商物流配送問題。
本文系蘭州財經大學絲綢之路經濟研究院重點項目(JYYZ201903)及蘭州財經大學重大招標項目(Lzufe2020A-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分別為蘭州財經大學絲綢之路經濟研究院教授、副教授。